Archive for 小葡睁大眼睛看世界『囧』

狗没有地狱

在十五位顶级导演的《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片首出现马可・奥利里乌斯的《冥想》:

时间是一条河流。一切创造物不可抵挡的浪潮。事物一旦映入眼帘便瞬时消逝然后被取代。它们的出现仅仅是为了被冲刷殆尽。

《狗没有地狱》只是其中一篇。同其余十几篇一样,时间的隐喻贯穿其中。除此之外,这部仅仅十分钟的短片,有人说他带着强烈的政治意象,指向个人命运在历史中的渺茫;也有人看到了这个“没有过去的男人”和他的情人分别多年之后于这10分钟相遇的动人,于冷冷的叙述中透出隐隐的热情;还有人将其看作一个长篇小说被截去的结尾,拿过来直接拍摄成电影,而其所留下的大段空白令人体味到想象的曼妙。总之,导演考里斯马基带着他的老班底,创造了一部延续自己风格的短片。

以上其实都不是我想要说的,因为这短短的十分钟过去以后,我的头脑里只出现了一句话:欧洲人拍的电影真难懂。于是倒回去,继续从头开始看。终于,在结尾处两个已不再年轻的人儿望着窗外火车行驶的画面中,我找到了暑假坐车离家的场景。影像的重叠,让我的感觉起来微妙的变化。

男人对女人说:“你看外面。”

“怎么了?”女人用一直的平淡而略带紧张感的声音问道。

“漆黑一片。”

“那又如何?”这时女人的脸在若隐若现的灯光下呈现出细密的皱纹。

“我们却在这里面。”

这段特别简短的对白结束以后,我越发清晰地回忆起那天的火车,当时外面如同短片里一样漆黑一片,我昏沉沉的想睡觉,因为刚刚离家怀有特殊的孤独感,也因为外面什么也看不见,车厢里却有暗淡的灯光而感到安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年龄,电影,没有过去的人,影像,现实,真实的我,因为这漆黑的夜空被交错起来,又绵延到一个玄妙的世界里。

到了这时我已经满足了。我的体会也就到此为止。缺乏对这部电影深厚背景的了解,我想我很难参透背后的所有深意。估计这十五个“十分钟年华老去”的短片,也只有陈凯歌的我能看得比较清晰。曾经有一个老师对我们说:“读任何文学作品而落泪,大约都是因为它触发了你本身的哀伤。”我想电影也是如此。现在打开百度,输入“狗没有地狱”或者“dogs have no hell”,都能出现一大堆网页,上面或相同或不同地告诉你影片的背景,导演的介绍及对电影的评论。实不相瞒,我的演讲之前出现的“有人说”此类字眼,这个“有人”都来自于网络那头某个素不相识的人,他或者复制粘贴或者原创地表达了对“狗没有地狱”这部短片的感受,令我们不用看影片,就可以不偏不倚的直视电影的核心。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文字无一例外的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带着评论去观看,我们或者努力地在其中寻找与政治相关的线索,而放弃了电影本身带来的快乐。换句话说,我们渴望感知的心被蒙蔽了。

我们为什么看电影呢?又为了什么听音乐,看画展,读书?因为那巨大的感染力吧,当然也不止如此。而那些正经八百的评论们使我们的头脑准确而机械地指向某些角度,让我们无时不受到它的吞噬。对这部“狗没有地狱”,大家一定有不同的感觉。汇集起来,又是一卷色彩斑斓的图画。我们的思想是我们自己的,它不受任何人左右。自豪的宣称吧!

—–

Comments (9)

well,it’s my life


Well, It’s my life

这个题目明显是顺口造出的。起因在于想写点字时广播里刚刚放出这首it’s my life,主持人用了“带劲儿”来形容这首歌,而这歌名儿太符合我的心境及对英语半真半假半虚荣半热爱的需求。

 

是啊,这就是我的生活。今天看报纸,无意中发现北兵马司剧场倒闭了,于是我带着惯性一般的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回忆上一个学期我仅看过的两场话剧――都完成于北兵马司剧场。顺带着我想起了风情万种的后海和漆黑一片的帽儿胡同――那是我们步行必经之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北兵马司倒闭了,缺乏资金难以经营,带着我残存的关于《圣井》和《切格瓦拉》的回忆,关于美女导演杨婷的回忆,带走了戏剧这种巨大张力带给我的震撼,也使那等待前与结束后漫漫的心境和疲惫的双腿没有了可以寄托的对象。那个气质不错的创建人的照片出现在新京报的整整一个版面,宣告着这世界上众多人类中某个无关系无所谓的变化,那其实也惊雷一般使我重温人生的变化。是苦难还是享受,每个人心中有他不同的看法。

 

我只是悲观的去认为这是人在苦难中的逆行。这几天很冷,冷到骨子里,冻的心都发凉。本来好好的我睡了一觉起来后突然想就着mp3的吉它旋律哭。大约是秋季的萧瑟害的,也大约是因为太忙太累。某姐总说我太悲观,我于是随便列举了两位我喜欢的作家,郁达夫和哈代。这把自己都吓了一跳,都是忧伤型的。以前看《卡斯特桥市长》(很不好意思,缩写本)时,很有感触,现在想来这感触来自于人命运的大起大落,而无论是大起,还是大落,都承载了无力改变生命轨迹的沉重的悲伤,在一生的苦难长河中的艰难前行,是么?

 

后来我为自己找了一个很好的句子,足以带有文艺色彩地夸张盘踞于我心的思想,那就是“乐观面对生活,悲观对待人生”。这种坚定不移的怀疑态度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而其中真诚的乐观也许是由于从小到大我一直走得很顺。再后来我慢慢领悟到,之所以觉得心底冷,是文字作梗。天气凉了些,累了些,我便开始为我想写的文字编织感情,一直到我可以真实地落下眼泪。

 

这一期的小说选刊上刊了一篇题为《当阳光便冷》的小说(废话,当然是小说),我整理出来的情节是“忘年之恋”。退休的大夫和年轻的护士,彼此关照着,他融化她内心坚冰般的阴影,而她抚慰着他对于死亡的恐惧。看着我真的哭了,冷血的我居然哭了,办公室里不好意思着。心理默默祭奠着。

 

Well,it’s my life, it’s his life, it’s herlife.护士和大夫的感情是无谓之婚姻的,她嫁给了冷漠的记者,冬天里四足冰冷,只能在超市的偶遇中得到一只大夫早就挑选好的热水袋,成为生活中为数不多的温暖。剧场的主管要面对倒闭的剧院,他住着十平方米的房子和骑自行车。卡斯特桥市长死之前都未能得到女儿的原谅,他不可一世却凄苦无比。我冷眼旁观着别人的命运,偶尔落一滴文艺的眼泪,同时实践着“乐观生活悲观人生”的信条,为自己作着最现实的打算,同时做着最美的梦。

就这样活着。

—–

Comments

女人和政治

写下这么大一个标题其实只是对下面这些话做出一种崇敬:
we may not understand politics,but we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society because we are mothers.men only understand men.
这是阿富汗的妇女要参政时说的。
我们也许不了解政治,但是我们了解社会的需要,因为我们是母亲。男人仅仅了解男人。

暂且不论这句话,因为它让我很感动。想起了一件事情,“男人娶一个处女作老婆是有科学根据的”。看完以后很愤怒――但是哑口无言甚至不敢争辩――原因很简单,一旦对此表示了过于强烈的敌意,也许会招来“%……#……%#”的言论。而谁又愿意为了这个被人诋毁自己的清白?只有一个女生不依不饶的对此表示了理性的辩证,只是同他辩论的人实在是没有资格,也没有水平同她说明这个问题,恰恰那些人往往自命不凡。结果是凄惨的,试图用理性去说服人是不可能的,人和人是没有办法交流的,此女备受非议然后就一走了之了。
这件事情的荒谬我都懒得说了,争论有用吗? 尤其是你和对手完全无法互相理解的情况下。以前有老师说让妇女裹脚是中国男人的耻辱,而强烈的cn情结和这种裹脚情结也就是颇有渊源了。

我没看过《第二性》,不过似乎波伏娃是个女权主义者,那么她怎么忍受和萨特终身伴侣而萨特不停地追逐其他女性?也许是孤独了,也许是知己难寻了。有非凡才能的人往往很痛苦,尤其是有非凡才能的女人。大概真正聪明的女人还是要在世俗的男人统治的世界中赢得一个不错的口碑吧,所以需要“我们了解社会的需要因为我们是母亲”这样的宽广,才能让这个人类的世界和谐但是艰难的继续下去吧。

女性应该意识到这一点,你绝对是个独立的个体。

—–

Comments

一个有些老的美女

苏菲玛索

n年n月n日,见到心目中的超级美女sophie marceau.穿黑色连衣裙,外罩七彩线衣外套。可惜脸颊已经瘦了一些,所以没有以前那么的漂亮了。但是,美女老了是什么?别人我不知道,但我觉得苏菲老了还是美女。哈哈哈~~~

言归正传,今天放得片子叫《晚上见》,(《 A ce soir》)。由苏菲玛索和劳尔(劳尔?)共同导演。据说以前的名字想要叫做“棺材里的人”。一个其实我并不是很喜欢的片子,很长而且很琐碎。一个丈夫死去的女子,带着她的孩子们,烦躁并且神经质着。丈夫的弟弟说:我要娶她。她说:我不嫁任何人。

就是这样一部没有完整剧情,没有跌宕起伏的片子,大概如sophie所说,只是为了表达她的某种精神状态,她的情感――而这些她或许不应与人共享――沾染了她的情绪。但是她还是拍出来分享。这些不重要,因为我能看到苏菲就够了,即使她瘦了,眼圈黑了。

算上这部片子,能想起来的我看过的她的影片也只有五部――女大学生,云上的日子,卢浮魅影,勇敢的心,晚上见。女大学生是高中时候的回忆,那个时候看过非常少的电影,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个女主角了。她只要穿着长长的风衣,眼睛轻轻向上瞥,就美得惊人了。眼神非常复杂,很难说清楚其中含着什么――也不需要说清楚。云上的日子,起码音乐很美。卢浮魅影,虽然很难看但是起码有苏菲在。

喜欢神经质的女人,喜欢三毛,喜欢萧红,喜欢苏菲玛索。她们都很敏感,也是这种敏感,才能体味传达给人们不是千篇一律的东西。坐在电影资料馆里面,幕布缓缓拉开,电影正式展开。所有的一切就不重要了,以后怎么选择,面临什么压力――不重要的。就像回到了大学生电影节的日子。只是很纯粹的享受电影,即使那电影回忆起来不会非常的有味道。

苏菲是神经质的,感性的,美丽的,每个神经末梢传达着牵动人心的东西。如果可以和她拥抱,我想我会很高兴(似乎有点bt拉)。。。

友情提供:照片下载 http://constellation.mofile.com/cn/pickup/index.do
提取码: 6356338714921772(9松拍摄)
现场采访录音下载: http://pickup.mofile.com/6306287034923072
(已过期,还要的找我)

—–

Comments

车祸发生时记下车牌号码

平生第一次亲眼眼目睹车祸,不是很严重但是令人惊骇
公元2005年8月10日晚8点半左右,绵阳市南河路中段,一个50岁上下女人被撞,估计骨折,躺在地上不停的呻吟。
司机反应很快,我正在想打120还是122,司机已经飞快地拦下一辆出租车,把女人塞到后座,自己坐在前面。开车。
围观的人都放心了,但是当我上了十路车时,发现,肇事司机飞快地下车了,留下女人和出租车司机…
20分钟以后我打了120,没办法解决,唯一希望司机已经被抓到。教训:车祸发生时,记下车牌号码。
良心和道德阿!!!

—–

Comments (3)

北师毕业等于零

北师在这个地方,很受尊敬

故听了很多好话。还好心里面很清醒――北师毕业等于零――突然冒出来那个想法,说是断言也好,偏激也罢。是真实存在的。

北师的学生们,或者现在的好多大学生,你们是不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是的,大体将这些学生们分为两类――1,完全只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一类,没有观点,只有汹涌澎湃的感情,全部流向落花流水。听唯美的调子,在遇见一件细小的不美好的事情时,立马用尽所有的气力去痛苦,悲哀。

他们不认识玉米,麦子。

                                                   2,理论水平很高,社会大事尽收眼底。可悲的是,总是将自己放在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角度,或者准确来说是假想自己为国家最高领导人。最喜欢说的话就是“制度问题”(这个不是只有学生有吧。哈哈~~~)

两种人的共同点,书生气十足。

写这个的同时,发现这两点都暴露在我的身上。而且,我不好学。懒。笨。

我尖酸,但是世界上只要有一个人理解我,足够了

—–

Comments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