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无绝对 乾坤可逆转

  今天看了南方人物周刊的“四川人是天下人的盐”(很早以前的一个专辑)。总想写点什么。其实感悟可谓乱七八糟一片混乱,根本理不出头绪。恰巧qq上名叫luis的同学上线了,他的签名是“世事无绝对 乾坤可逆转”。顺便盗版来作标题。
  让人感叹的其实是文革那个年代,郭沫若写过“郭老不算老”之类的恶心“诗歌”,而流沙河似乎也写过。郭老的一个儿子据说跳楼了,也据说周恩来对亲侄女批下了“杀,杀,杀!”。老舍死在了我们学校的北太平湖,如今已然一片平地,那位置估计和洋派的“今典花园”相距不远,只有路标上“北太平湖”几个白字上偌大的红叉叉总会让人想起40年以前这个可能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当时的他,是怎么样的心情?
  我想,他肯定不明白,这个世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80年代的我们,经常得到的评语是冷漠,自私。上次一个人跟我说:“70年代的人和80年代的人完全不同。”末了直接在我面前说出n大80年代生人的缺点。
  我承认,我无语。确实我们是在庞大的城市中进行着很无力的忧伤――相当多人的生存状态。而看起来我们相当脆弱,口里默念着孤独,价值观上则是彻底的物质至上。每一个人,现实得可怕――这就是我们。我有时候有意无意的与现实保持距离,但那种宏大的气势和压力,又使我比任何人更加功利。或许,这就是,80年代所生的我们的软弱,也是80年代所生的我们的优势。
  文革结束后巴金写了《随想录》,根据今天所看的文章,流沙河也作过类似忏悔。他们走过来了,并且勇敢的面对了良心。在一个整体上具有奇异气氛的时代,在一个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真正想象的年代 ,发生了若干不合“常理”的事情,甚至残忍和无道。而走过来的巴金,安然地去了,走过来的流沙河,过着读书写字的安静生活。照片上的那个清瘦的流沙河,内心似乎是真正的 安静着。
  若干年后,后人会给我们这个时代什么样的评价呢?
  无关乎我们了,世事,根本就无可预料。

—–

2 Comments »

  1. cress said,

    March 16, 2006 at 11:57 am

    没有办法 教育者没有想到80后的这一代完全是受物质、科技和时尚熏陶成长起来的 他们一出生就遇上了市场经济 一长大就明白了国际化 一交流就用上了互联网 物质造就的心理上的距离使得强烈的存在主义思想倾向不是在70后的人身上体现而是80后的人身上 我想“自私自恋”应该是80后的一个普遍心理标志 并不一定是贬义词 而是感叹词 至于将来的人怎么批判 看看那些90后的孩子 已经开始不服输了

  2. 葡萄tang said,

    March 17, 2006 at 5:07 pm

    也就抛开了。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