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March, 2007

—20

生平第一次稿费130,白衬衣150。

今日净赚:—20

一切始于这条养育了传说中的包子大叔的道路。从这里走过后,我成为富翁,又成为负翁。

Comments (7)

性别混乱

最近特爱一个动作,就是把手插在裤兜里。觉得很帅。

最近也特爱篮球,似乎篮球、手插裤兜的动作和反着戴的鸭舌帽混成了我心目中一个模糊的但洒脱的形象。

最近还爱研究护肤品和彩妆,导致猴子的惊讶:“你不是一直不食人间烟火吗?”

错,我爱吃的麻辣烫、玉米汤,难道是希腊某神的天火煮出来的么?

是的,性别混乱是一种罪。性格上的。有一种蠢蠢欲动毫不安分的血液在身体循环,想要调动全身的细胞进行一场热情的革命。而一旦冷却,那个小女人开始犯嘀咕。她用她短浅的目光,满足的特质,对大多数人的趋附来柔柔地给我一枪。于是,我死了。

不知道我说的是什么吗?

屏蔽吧,btw,Thom Yorke那广受好评的专辑还是不错的。

另:《老成都》第二篇我还会继续写的,等我告别了目前混乱的烧心生活。

Comments (7)

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一周的时间内看了BJ单身日记1,2。看完1的时候发现女主角是蕾妮·齐薇格,吓了一跳,居然可以胖成这个样子。再看2的时候就多加了些欣赏的眼光。

在豆瓣上看他人评论,发觉每个人都很大程度带上自己的喜好,加上自己的生活经历。我也是。我就挺喜欢这个丰满过度老出洋相还能得到完美男人MR Darcy忠贞感情的小女人bridget。

大多数女生都是平凡的咧。看着bridget塞不下裙子,在晚宴上出丑,滑雪场上失败,似乎和一个大意的我很像。而MR darcy堪称有效完美。灰姑娘的故事哦。

让人百看不厌。

Comments (1)

高层次bt

[法国世界报记者]最近您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您提到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您同时还说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要经历一百年。请问这是否意味着说,中国在未来的一百年都不需要民主?

[ 2007-03-16 12:02:05 ]温家宝答记者问

Comments (2)

拨开迷雾——老成都(1)

正在读一本《文化人视野中的老成都》。里面有两句很有意思的话,一是传说竹林小餐桌上写有这样的话:“鸡汤放酱油,自己吃亏!倘要滋味好,请用盐巴!”,说成都人对饮食的独特领悟。一是“此墙上,禁招贴,飞飞儿,贴即扯”,说成都人喜欢掉文,这样一掉怪幽默的。(至于这幽默是褒是贬,各人想咯!)

我的家离成都极近,又因为成都有一些亲戚,小时候特别喜欢过去。成都街道凌乱的布局和让人难以抵挡的小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稍长大一些后,又对成都比家乡品种更全价格更低廉的服饰产生了向往。这阶段的记忆照例有春熙路改造之前鲜美异常的龙抄手,以及红艳动人的钟水饺。再后来到了北京,发现成都已经成为一种品牌或者符号而存在,众多“悠闲”“闲适”的评价让在快节奏中心力交瘁的人感到心驰神往。我却在此时再去成都,发现记忆中的美好已经不复存在。

偶尔在图书馆翻到这套几乎崭新的“老成都”系列,挑选了手上这本。用了一堂科学社会主义课读了其中好几篇,不得不认为这是本很好的书。老成都在我心中存在的诱惑和吸引力并没有消失,而这本书除了让我再次审视成都独特的魅力外,并没有刻意营造一种诗意化、符号化的氛围。 似乎成都本来是什么个样,编者极力还其本来面貌。虽然时间的跨度太大,在我面前只是出现了一个零散的而非完整的成都,但完全不同角度的描绘,仍让我觉得这是个率真的、立体的城市。

按我一贯的爱好,从车輻先生的《成都花会灯会中的小吃》入手(这位先生是谁?),立刻产生了一种流口水意犹未尽还需喷鼻血的感觉。且直接摘录几句:“面食类具有完全地方特色的是甜水面,名列前茅,其次红油素面、碎绍面、担担面,还有一种豆花馓子面,外加酥黄豆、大头菜颗子。老早是从嘉定(乐山)传来,因它调料别致,很快就在成都传开了,成都人给它加了工,在加点油酥花生,洒点竹筒筒里的花椒面,起到画龙点睛之妙···” 仅对面食的描述,已经让人欲罢不能,也难怪成都号称全国小吃第一城。而作者提及,这些小食大已消失,不能不让人感到万分遗憾。

说到这里,想扯两句题外话。那就是一些传统的小吃正在慢慢消失,这似乎是商业化下一个无奈的被迫的选择。我的家乡绵阳的大街上,至今还有两处小吃我特别愿意提及。一个是市中心马家巷巷子口的锅巴凉粉,里面做的凉面凉粉简直不摆了,油茶也是我吃到的最好的。凉面的调味,红油的香度,大头菜颗粒和炸的花生放上去,花椒面薄薄的一层,最上面的一层葱花,吃过之后很难释怀。另一家则不用过多笔墨粉饰了,是老字号的开元米粉。米粉在当地是当作早餐吃的,而开元米粉每天早上都排起长队,还有人不惜开车前往,就为了1元钱一两的红油米粉。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上述两种小吃尚风靡全城,而连锁的、资本雄厚的饮食业似乎是一种趋势。换个角度想,这样的饮食是小本生意,做这生意的人起早贪黑,也没法多赚钱,生活苦累。但我还是要唱着挽歌,纪念那些被连锁化饮食挤垮的小食们。他们也许会生存出来,以一种特有的强化的传统面貌出现,而实际上,那些小摊小店,准确地说是过往的小摊小店,几乎不可能不消失。

话题扯得有点远,总之老成都的饮食是令人艳羡的。但这种艳羡也只是当下得不到的心情的宣泄,又或许只是人们念旧。成都的不少小吃都恢复了,在全国建立了良好的名声。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Comments (5)

两日日记

我常常想我会把部落格建成什么样的风格。现成的有完全技术型的比如tsing,偶尔学术型的比如刺猬哦豁,深度思考型的比如苔藓,高层次bt型的比如su27和以前的cress,甚至还有日记写得活灵活现仿佛真人气息扑面而来的草笨蛋和高度理性分析事情一板一眼被马哥称为人类文明史以来最好的部落格兔王手记

然而我技术一窍不通,学术也没什么好值得炫耀的,偶尔想要高度理性一把,发现自己是个完全不会摆论据的人,何况自身观点就一片混乱,所以完全写不出兔王那样高屋建瓴思维清晰的文章,不如罢休。干脆回归weblog本身的日记感吧,记记我这两天的舒适生活,用时间顺序来毫不费脑。

昨天和dog、peacock去了已经有点审美疲劳的中关村购物广场。看中的东西似乎都超出我的消费力,真是钱有多少,欲望就更大。逛街的过程仿佛不值一提,后来坐在第三极下面吃着刨冰会见似乎开始有点意思。审视昨天的peacock,浅绿纹路带亮片的短裙、翻毛黑靴子,上身白色衬衣外套金色图案的深蓝色毛衫,最外面是粉色外套。确实是变漂亮了。而p姐的描述让我觉得中科院是一个多么没有生气的地方。未来的女博士开始面临现实的问题。

刨冰完毕后大家说散了,时间确实早又有点不甘心。最后提议喝咖啡,像极了伪小资的生活。经过百年讲堂突然就决定买张一个小时后的电影票,居然是第四排。人品超高。有点拥挤的咖啡厅,国家地理上让人心情无法平静的海岛,非常非常休闲的爆米花式电影《博物馆奇妙夜》。商业化真的没什么不好,可以想象那些上世纪特理想的青年物质上未经开化。而钱带给人享受也会令人空虚,所以人应当有个信仰。还好我现在比较穷,但是并不用为钱烦恼。

回来以后看了米兰同城大战,看的时候一点倾向都没有,但田老师回来以后cruz开始发彪直到国米完成逆转,反而觉得有点失望和遗憾。没感觉到AC米兰是一只多强的队,当然有可能是他们太老了,又太累了。

今天没什么太多可记的,看完了《曼斯菲尔德庄园》,似乎产生了一点点不知是狄更斯还是谁所谓的“生理上的厌恶”。男女主角的中规中矩、恪守原则似乎发挥到了顶峰, 女主人公安妮柔弱不堪、惯于顺从的性格我很是没有好感。吃刨冰的时候我好像还说了一句话:“我喜欢外表很强内心也很强的女生”。不知简·奥斯丁属于哪种。对婚姻原则看得这么透的她终身未嫁,估计这本身就是一种误导。

没什么可说的了,也够罗嗦了。希望明天继续好好看TOC和ECOC的说明书,也希望明天的篮球课多点女生。

Comments (11)